淦五行是什么?
在中国五行中,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就是五行。其相生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相克的顺序是:木、土、水、火、金。
五行的名称和具体内容产生于殷周之间,五行体系的形成当在春秋前后。自战国至汉代,阴阳家邹衍用五行相生相克说解释五方、五帝、五德等的起源,认为世界是按照“五德转移”的规律循环演化不已的。
到了汉朝,董仲舒将五行纳入了儒家思想体系,它与天人感应相结合,成为论证“君权神授”的工具。虽然到了宋代之后,五行学说的地位有明显下降,但仍然作为学术思想被士大夫及儒生所接受,在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
其核心是“相生相克”学说,生,即帮助、促进、辅助之意;克,即抑制、约束、阻碍之意,表现形式为: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中国古代哲学家用相生相克来解释朝代的兴衰。“五德终始说”即是这一理论的典型体现,对中国古代人的思维和文化形态有重大影响。
“五德”之说源于“五行”。五行思想萌芽于商周时期,战国时期邹衍吸收五行及易学中的爻象、爻位思想,把五行属性与国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相结合,首创“五德终始”说,认为“土”、“木”、“金”、“火”、“水”五大物质是五类“德”,统治者统治的权力是五种“德”所赐。新王朝取代旧王朝,“德”也随着朝代的更替、帝王的更换而发生土、木、金、火、水循环运动式的终而复始的变化,前一种“德”为后一种“德”所克,后一种德又必然为再下一种“德”所克……“五行”按其序而相互更替,王朝也随“德”的变化而更迭,王朝的兴衰、帝王的更换都是“五行终始说”支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