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偃风从代表什么生肖?
在十二生肖中,有两个属相被赋予了“草”的特性——“草”和“禾”。这两个属相就是兔和羊。 首先,我们来看羊。《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了这样一句名言:“江南地广,或宜蚕桑。民食稻米,牛畜之属。”“江南可养虎、豹、犀象之类。山林麓薮,草木繁茂。”其中的“牛畜之属”里的“牛”字,就是羊的代称。汉朝王充所著的《论衡》中也提到过羊:“蜀汉之民,以铜为器,有如秦越人,夷狄之俗。其饮食之物……羊羹美而益人。” 汉代以后,文献资料中对羊的描述更是层出不穷。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中有“凡作酱法……取羊骨一担,洗净。用苦酒浸一夜。用纱布袋盛之,扎口。水锅内煮三息时。”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祭鳄鱼文》中提到的“羊一头,猪一头。”宋代词人张先笔下的“罗敷妾,能唱杨柳枝,春风十里长街。绿鬓朱颜,瘦透东方肉。”“红粉轻匀,脂香腻玉,百媚眼波横。”
再来看兔子。东汉末年,道教盛行,人们开始用灵兔捣药来象征长生。晋代文学家陆机在《离骚》注中引《春秋》文曰:“白兔,寿星也。日行一万里,明照四海。”晋代文学家郭璞补充说:“寿星,寿木也…………或曰此星当黎明出,见则天下太平;入,则有大疫。” 另外,南朝梁武帝时的《异苑》中还记载了一个关于月亮里玉兔的故事:“旧言月中兔,大者至多不过三尺。”而明代学者吴承恩撰写的《西游记》第六回中也写道:“出得门来,只见那月旗招展,玉兔纷纷。”这里所说的“月旗”,其实就是民间俗称的“月亮”。
古人眼中的“草”和“禾”是泛指,而不是特指某一种动物。因此题主所谓的“草偃风从”应该指的是“草”和“禾”都处在弱势的地位。至于“风从”的意思,我认为就是“随风而去”,“流芳百世”的意思。
草偃风从代表羊。成语“草偃风从”拼音是cǎo yǎn fēng cóng,意思是像青草随风倾斜倒伏一样,就对成群的羊无需用鞭子赶,它们会跟随头羊而动。比喻顺从、依从。出自《汉书·王莽传中》:“晏然若性成,莫见所由;故其大臣,乃敢携持幼君,草偃风从、曾不怵惕、恐惧,相与趋避忠谋正谏。”
例句:王安《周书·韦孝宽传赞》:“~,同规往昔。”
成语故事
公元623年,唐李世民登上皇帝位已进入第3个年头,是唐贞观五年。在这之前,他先后平定了刘黑闼、徐圆朗、辅公祏,剿灭了河北、山东、江左的叛乱余孽,基本上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继东突厥颉利可汗连年侵扰内地之后,党项和吐谷浑也不断侵犯洮水、凉州一带,河西道受到威胁。唐太宗决定派特使前往党项和吐谷浑,宣扬李唐王朝的国威,以示威慑。
唐太宗挑选陇西一带的豪俊、酋长中能说善辩者数人,由凉州都督李大亮担任监使。李大亮派部下一个从事王玄策为主使率众前往。党项、吐谷浑素闻李唐天威,又知李大亮屡建战功,威震河西,如今派他当监使,王玄策为主使,哪里还敢不屈服。王玄策带着党项、吐谷浑酋长、头目返回长安复命。唐太宗为嘉奖他们,对王玄策加封朝散大夫,赐金带、杂彩等,又“厚赏党项、吐谷浑之酋长等”
不久,吐谷浑复入寇,唐太宗又派王玄策为唐安郡丞出使西域,抚慰唐朝在西域的属国——石国。唐安郡在今山西,辖汾水关等。王玄策到石国后,石国向唐献良马,并要求唐帮助平息西边另一个国家吐火罗的侵掠。唐太宗准其所奏,王玄策自石国带兵西进,来到吐火罗。吐火罗国王闻讯,十分恐惧,率王公以下200人前来投降。王玄策率领部下及投降的吐火罗军队2万人来到中天竺。中天竺的于阗派兵2000来迎。唐军浩浩荡荡来到象鼻失罗城。中天竺国王达摩悉那发兵10余万前来拒战,王玄策率领“精兵500,战象80头”击之,天竺兵大败。达摩悉那率100余骑逃跑。
王玄策带兵追至阿萨纳国,阿萨纳国王把哥哥达摩悉那抓了起来,献给王玄策,将之械送到长安城。唐太宗封赏王玄策爵为朝散大夫。
唐时称印度为天竺。中天竺是其中的一个藩国。石国、吐火罗、于阗都在今中亚。
王玄策出使天竺,以500人平定了20万天竺兵。唐太宗高兴万分,作诗18韵记其事。王玄策被调来京城任司农丞。他以“草偃风从羊”作自己的画室名,表示自己为官如风,清心寡欲;下属如羊,从己所为,从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