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企业怎么监控?
首先,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是有多种途径和方式的。 按监管主体可分为,政府监管(主要指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行业监管(主要指各类协会)、公司治理监管(主要是董事会及其相关机构)、投资者关系监管等; 从监管内容上来看,包括公司信息披露、财务报告真实性、现金流状况、重大投资行为、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实施情况以及投资者关系管理等。
目前,各大交易所都对股东披露信息有明确细致的要求,但股东披露的信息属于相对被动的内容,需要券商、会计师等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查找或“挖”出来,才能形成可供查阅的文件。 但这些信息属于低频重要事项,可能会错过最佳核查时机(如年报公告前)或者无法彻底核实其真实性(如对外投资的资金来源)。
不过,这些低频重要事项却有可能给财务尽职调查和内部控制审计带来很大的困难。例如,对于收购重组而言,目标公司的财务是否真实可靠将成为决定交易成败的一大关键因素。所以,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层出不穷的虚假陈述,如何有效地甄别信息和筛选资料就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从获取信息的渠道来看 1、直接获取 即通过直接向被投资公司发放调查表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目标公司的各项基本情况;缺点在于由于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很难深入细致地开展分析。
2、间接获取 对于一些难以取得或者不愿意提供真实准确信息的目标公司,可以通过一些其他方式来实现信息的收集。比如可以通过分析目标公司的产品及其在市场上的表现来推知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可以通过查询同行业上市公司的相关信息来进行对比等等。
总之,在对目标公司开展审计或尽职调查之前,首先要尽可能多地获取与目标公司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保证业务顺利进行。 二、从获取信息的形式上看 可分为:
1、网上查询:包括百度搜索、企业信息查询网站等;
2、文件查阅:主要包括公司章程、营业执照、股东大会决议、董事会决议、财务报表等资料;
3、函件询证:包括向客户发询证函、往/来函核对等方法。 三、从获取信息的内容上分 可分为:
1、主体资格类信息,包括公司业务、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资本构成等信息;
2、资产负债类信息,包括资产、负债的具体情况以及变动情况;
3、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类信息,包括利润完成情况、现金流变化及原因等;
4、或有事项类信息,包括各种可能带来经济利益的义务情况;
5、其它需重点关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方面等信息。 在收集信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收集应尽量全面完整 要确保不存在任何重大遗漏,因为细节往往最能体现问题的本质。尤其是在了解一家全新的公司时,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很可能会成为影响决策的关键因素。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应当力求充分、完整。
(二)注意识别并防范风险 对所收集的信息加以整理和分析,进而判断其可信程度并提供合理的风险预警,这是信息收集的最后一道程序。在评估风险时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看是否存在不确定性; 二看其发生概率有多大; 三看可能产生多少后果; 四看是否可接受; 五看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