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财富管理如何?
中式的“为友作保”,西式的“投保为人”——浅谈中西方理财文化的区别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情社会,很多事情都讲究一个“人情”,比如借钱给我们的人总希望我们在将来能够有所报答,于是在关系之下,我们便要履行这个承诺;而在西方更多是遵循法律的方式,合同怎么写就怎么做,我借给你钱,是因为信任你的偿还能力,而不是因为你的人情。
所以中国人喜欢把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打牌、K歌等等,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强化人脉,进而达到资源共享、信息流通、共谋发展的目的;而西方人更多的喜欢运动型社交活动,比如足球、篮球、高尔夫等团队项目的进行,以此加深朋友之间的感情,但这类活动并不像中餐那样能充分营造话题,使人们在交流中达成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在金融资产方面中西方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人们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得国人更倾向于通过储蓄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和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后面将详细论述);并且由于个人税收制度的差异,很多中高收入群体并没有很好的通过合理配置资产的方式来享受优惠的税法,从而导致中国人更加青睐于存款这种稳健却收益低的投资方式。
和西方的个人信托制度不同,我国的银行、保险和信托公司本质上都是属于政府监管部门下的国有金融机构,其功能不是为客户全方位定制资产配置方案,而是按照国家政策精神,发挥行业优势,满足大众需求。在银行,客户最多只能按品种选择理财产品,而在信托公司,客户也只能够选择集合信托计划等产品。尽管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满足客户需求的中高端私人银行,但仍然难以摆脱监管框架。
另一方面,国内目前对保险产品的定价普遍存在低估现象,这使得保险产品在本币理财市场中的份额受到一定影响,虽然2013年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已经突破5万亿大关,但占整个金融资产的比例还不足10%,与17.4%的国际平均比例还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