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投入占比高好吗?
从历史经验来看,全球主要国家研发投入占GDP比例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二战原因除外) 其中1970-2015年间美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从2.4%下降到1.7%;欧洲四国中德国最低,法国最高,但跟上世纪60年代相比都有了大幅下降,德国由3.2%降至2.1%,法国则由3.5%降至2.8%。 在亚洲,日本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保持在3%以上,韩国、新加坡也有很高的研发强度。
在全球主要国家里,只有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研发强度是不断上升的,分别由1995年的0.7%和1.6%上升到2015年的2.0%和2.6%——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研发上的投入绝大部分来自政府和企业,个人的研发投入很少,而美国的个人研发支出已经占到整个研发的三分之一左右。 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分类方法,将研发分为基础研究(FG)和应用研究(AG),那么可以发现各国在应用研究领域存在严重的资金不足,而基础研究反而存在“过剩”的情况,因为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无法测量也无法计价,因此很难估计真实需求。即使如此,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的科研经费中用于应用研究的比重仅仅为34%,美国这一数字也仅为32%,而日本甚至仅有7%。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严重“倒置”的现象呢?因为基础研究有很强的公共物品属性,容易形成垄断,因此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在现有的资助方式下,大量的科研成果由于市场作用难以发挥作用而被束之高阁,而某些“无用之学”却被大量资助,造成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