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患疝气怎么治疗?
小儿外科医生来答一波~ 疝气,也就是腹股沟斜疝,是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好发于40岁以下青壮年,2岁以下婴幼儿患者有升高趋势;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约占所有病例的70%以上。 【病因】 小儿腹壁肌肉尚未发育完善,在肠道蠕动过程中,部分胃肠道内容物有可能沿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部位进入阴囊,引起阴囊肿胀,这种现象被称为腹腔内脏器突入阴囊(Vas Deferens)。如果小儿哭闹、用力或便秘时,腹肌收缩力使腹腔内压力突然增加,而位于腹股沟部的器官因缺乏支撑,则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其中以斜疝和鞘膜积液最为多见。 【症状】
1.患儿腹部及会阴部常有不适、腹胀、腹痛等,可有呕吐、腹泻、便秘等症状。 2.当婴儿平躺时,在腹股沟处可触到肿块,站立时更为明显,但肿块无压痛,亦无局部红肿发热的情况。若反复发生或伴有明显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
【检查】 医生会通过肉眼观察判断病情,并通过触诊确认病灶大小形状,此外还需要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CT核磁共振B超等。 如果怀疑有肠梗阻等情况,可能需行X线检查。 对于诊断不明的病例,或者存在消化道嵌顿、阻塞,或者合并感染、脓肿形成的患者,需要及时行超声检查,必要时需要行CT检查明确病变情况。 通过相关检查,可明确发病原因并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并发症,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
1.无症状的患儿可以暂时观察,无需特殊处理。对于较小疝气肿块可以采用棉垫压迫、绷带压迫等方法促使还纳。
2.对于年龄较大、症状明显的患儿,可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方法治疗。此类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患儿都适合采用腹腔镜术,比如怀疑有肠梗阻或穿孔者不宜采用该法。另外,对3个月以下的婴幼儿亦应谨慎选择腹腔镜手术,以避免空气进入胆道系统而引起不良后果。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或不适合手术的轻症患者,以及年老体弱的重病患者,可以采取非手术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避免剧烈活动,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咳嗽、呕吐等疾病加重因素的出现。 对于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一般建议行开放性手术治疗。目前多采用疝修补术,对于严重慢性发作的病人可行疝造口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