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时候逆城市化?
我说过,中国不存在逆城市化的问题——因为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城市化走的是两条路子,美国是点状城市化,中国是面状(或者叫网格状)城市化;所以中国不可能出现纽约那种问题,也没法学洛杉矶。
但是北京正在朝着大都市郊区化的方向飞速发展着…… 只不过,北京的“城乡结合部”和南方的“城乡结合部”不太一样罢了。 北京的“城乡结合部”——五环内、四环内,有完善的市政配套、繁华的商业中心、密集的人口……这些地区,就是城市的中心。 而北京城的郊区则是另当别论了。
作为帝都,北京的GDP总量很高。而它的GDP绝大部分是由少数几个中心城区创造的。以2014年为例,当年全市常住人口约2170万人,而全市户籍人口只有1356万。也就是说,全市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流动人口。
而在这些流动人口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是在首都从事低端岗位工作的农民工。如果以行业部门看的话,这半数的流动人口大部分集中于建筑业(包括装修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制造业。
而这些行业的就业者绝大多数都是来自河南、河北、山东三省。其中河南省就有近800万外出务工人员在北京工作。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其实就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城中村。只是这里的城中村盖上了高楼大厦而已。
逆城市化现象在世界各国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它是后城市化期的特殊现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北京市区人口开始呈净减少的趋势,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回升;而城区建成区面积从不断减少转变为增长的过程则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可见北京的逆城市化现象始于50年代中期,比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晚40多年,比发展中国家晚30多年,属于典型的低水平逆城市化。造成北京逆城市化的原因有体制与管理机制的原因,也有物质的原因。
一是由于北京城市本身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不完全生产城市,其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基础在旧中国和新中国初期仍很薄弱,而首都功能决定了城市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是国家或北京市的职能部门和事业单位,它们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外迁,加之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旅游、文化艺术、古都风貌和生态环境等文化元素仍对人们发挥着较强的吸引力。
二是在北京旧城和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危旧平房区的面积很大,其内部基础设施极不健全,住房、就业条件都很差,人们希望改善居住和就业环境的心理很迫切,而北京新建和改建起来的新市区的环境质量有很大改观,生活服务设施与就业机会又很充足,这就吸引着人们从旧区向环境条件更好的新市区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