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草皮为什么差?
作为一个在足球领域,懂点皮毛的理论派,我尝试着从理论层面解释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草皮”的概念是什么。从百度百科来看,草皮的定义是:用做足球场地的天然或人工地面。而足球场地的建设,通常由场地设施、器材和场地标志3部分组成。其中,场地设施包括场地、看台和灯光;器材包括球门、球网、标志杆等;场地标志包括比赛场地界线、罚球点为圆心画出的零度角、13.89米半径的圆和4条垂直线。 所以,我们谈到的草皮其实是狭义的草皮概念,特指用作踢足球的场地。广义的草皮,应该包含用于踢足球的所有地表覆盖物。
那么问题变成了,为什么中国的草地(广义)不够好? 其实,如果仅从经济方面考虑,我国其实没有理由不发展优质的草坪。毕竟,体育运动是一项兼具公共性和商业性的活动。优质足球场的建造和维护费用高昂,且难以取得经济效益,对地方财政而言,显然不是一项划算的支出。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内目前并不缺乏高质量的足球场——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建设更多的足球场?!(注意,这里讨论的是高质量足球场,而不是单纯规模宏大、人头攒动的开放式体育场。)
在我看来,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主要有:
1.竞技体育的参赛体制导致基层队伍缺乏足够的动力投入建设与维护中。国内职业俱乐部普遍存在级别越低投入越少、水平越差投入越多的倒金字塔型投入模式。这一方面导致基层队伍没钱建设高标准专业场馆,另一方面也让高水平运动员流失到国外联赛,使国内的竞技水平提升受到了制约。
2.非职业体育的团队缺乏组织建设高水平场地的动力和保障机制。在我国,除了职业体育团队外,群众性体育团体如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大学等组织普遍水平偏低,能投入到场馆建设的经费极少,甚至根本没有。即便有高水平的人有能力组织起来建设高质量的球场,也因缺乏资金而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