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又什么出口?
广州的地铁站一般分为“A”、“B”、“C”、“D”四个出入口,分别对应地铁站台上的一个出入口(或通道),其中“A”“B”一般指地面出入口;而“C”“D”一般指地下通道型地铁出入口。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老建成的地铁站没有A或者B口,如1号线的公园前和农讲所,2号线的纪念堂和越秀公园等站。所以一些老站点只有C\D两个出口。 “C”类出入口在非换乘站一般只在侧旁留出一条出入通道,在换乘站一般会与相邻轨道交通站的“C”类出入口连为一体,形成环形通道。
“D”类出入口为辅助出入口,除部分车站外,一般较少设置。主要作用是疏散周边地面的人流,减少对地铁站内部的影响。
目前广州所有的新建地铁线路中(包括14、15、21号以及在建的16、17、22号等线),除9号线外,其他线路都设置了A、B两类出入口,9号线因受制于建设时序,目前仅有个别区间段设有A入口,大部分站点依然是传统的C/D类型。
地铁出口有ABCD等字母表示,通常A口设在出口的上行方向(一般是线路的运营方向),比如在一号线的公园前站出闸出来往东山口方向为地铁线路的正常方向,所以该方向对应的出口设为A口,从A口出来后向右转为建设六马路,向左转为建设一路。其它B、C等口也按线路的正常运营方向类推。如果ABCD口在地铁的不同出闸通道,则较近地铁线路正常运营方向设A口,如公园前站往起义路和北京路的通道设A2口。
不同口在不同的线路上含义不一定相同,比如五号线的A口是在上行方向(往文冲方向)的左方,B口是上行方向的右方,C口是下行方向(往滘口方向)的左方,D口是下行方向的右方,这样通过线路的正常运营方向和ABCD的空间概念,就能准确判断出每个口的位置了。
在一些换乘站,如一号线和三号线的换乘站广州东站,在不同的通道设计上也用不同的字母来表达,用A、B等字母来表达一号线的车站出口,用A1、B1来表达三号线的车站出口,并且车站的每个口也用不同颜色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