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根是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先阐述几个问题: 1、古人如何认识世界的?答案是“天人感应”,即人的行为会“应天”,天的状态(包括天气和昼夜交替)也会对人间有影响;所以古人研究世界的出发点是人,而不是自然规律。例如《尚书》里谈到四季的变化时,首先说的是春季“草木欣欣向荣”,然后才谈到“冰雪融化”“春雷萌动”“雨水增加”“惊蛰醒来”等等,因为人是有感知能力的,而草木比人敏感多了。因此研究五行也要从人在中间开始。
2、什么是“天人感应”?我的理解是天地万物对人都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是阴阳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天在上为阳,地在下面为阴;阳主动,阴主静。所以“天人感应”实际上就是自然界各种物质对人体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一定是具体的,可感知的,而非虚无缥缈的。 举个例子,大家就可以明白这个“天人感应”的道理了——我们都知道打一个手机电话,会对地球的另一端产生电磁波信号,虽然肉眼不可见,但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可以传到太空并被接收机接收到。然而电磁波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有产生就一定会有消亡,所以电磁波也是一种周期性出现的现象,这就是昼夜交替。而这个昼夜交替对于打电话的人有什么影响呢?答案是会影响睡眠,因为在夜间,特别是后半夜,手机的电磁辐射最大,而人体此时处在休息状态最宜吸收。
3、既然自然界各种事物都在对人类产生或大或小影响,那么古代先哲们就要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现象进行梳理和归类,从而找到一种最本质的关系,用来解释世界。这种最基本的关系就被概括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当然这五个字并非是指五种具体的事物,而是指五种不同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五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4、什么是运动的五种形式呢?我是这样理解的:“木”代表生长,一切事物都要先从种子或者幼苗开始,这个过程就是“木”的代表;其次是“火”,火的本质是蒸腾向上,任何物体只要温度高于零摄氏度且能够燃烧,就具有火的特性;再次是“土”,土的性质是“承载”,只有土足够厚重,才能承载万物的重量;然后是“金”,金的性质是“收敛”,无论什么形状的金都属于“收”的范围,最后才是“水”,水的性质是“流动”,因为只有液体的表面张力才有流动性,也就是水才可以流淌。 五行其实就是在描述运动的方式,它关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所以说它是最基本的元素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