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明仪属什么生肖?
这个题目好有趣,不过题主可能问错对象了——明朝人并不关心这些动物属于什么生肖。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生肖”的概念! 所谓的“十二地支”,其实是一种纪时系统,而非纪年系统。而且它也不是按年份的,比如说子时,并不表示一年的第一天,而是从夜半零点开始的第一个时辰;而丑时则是从凌晨一点开始的第二个时辰等等……它们和农历月份也并没有什么关系(农历的闰月虽然多了,但每一个闰月的天数和公历一样是30或31天)。“子鼠、丑牛……”这些称呼并不是指的年份,而指的是时间(具体可参看我的另一篇答案: )。所以古人说“某年生某个动物”,本质上是指“某年的某一天出生了一个某种动物”。
至于这个动物到底是哪个物种,那要看具体的叙述环境而定。如果是在谈论生育繁衍,那毫无疑问指的就是哺乳纲某个目的物种;但如果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偶然事件,那范围就可以宽泛得多,可以是某动物的近亲,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动物。比如《后汉书·五行志》记载了一场罕见的天象——“建初八年正月甲辰晦,日有蚀之,未济入未济,昼晦……时,帝晨出狩,日在井,没于柳。”这段文字讲的是东汉章帝年间的一个下午,太阳被月亮遮蔽的事件,其间发生了日食。这次日食的时间是从中午开始的,而这时太阳恰好位于“井宿”之中,傍晚的时候移动到了“柳宿”之中。那么这场日食到底发生在几点钟呢?东汉人自己也不清楚,因为当时没有记录时间的工具,这件事又没什么值得记录的特别之处,所以就随便记作“午”、“未”等字表示这一天,而具体的时间点就不管了!反正这一天总得有个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吧,那就取个中间值,定为“卯”——这样一场大事情的发生过程就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甚至可能是早上也可能是晚上发生的!真是让人难以捉摸。这种含糊其辞的风格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我们常说“某某年生的孩子”似乎意思就是“某某年出生的人的孩子”,但这只是我们的习惯用法如此,在语言学的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完全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