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钱看天庭指什么生肖?
天庭也就是天上,这个“天”字,可以理解成两个意思,一个是天空,另一个是皇天、上天。 要看天庭,就要了解一个习俗,古时候的祭祀,要焚表(也叫燔柴),把写着贡品与祷告的纸烧掉,这叫做“祭天”;而“祀祖”则是把食物供起来让祖先享用,也就是祭拜祖坟。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天”到底是“帝”还是“祖”的意思呢?从文义来看应该是前者,但“祖”在古代也是天的意思,比如《楚辞·离骚》中有句话“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其中的“树”字通“天”,意思是“天树”,即树木,因为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天地之间有座仙山叫做「天柱」,山上有一树,直冲霄汉,所以把天际也叫做「天树」,因此这里的「祖」也是「天」的意思。
后来演变下来,「祖」才有了「祖先」的意思。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天上的云彩都好像枯萎似的,我担心美人(君王)的容颜衰老。 这里“看天庭”其实指的是“祭祀”。
这个谜底揭开了,下面就来猜十二生肖中的哪个。 这句话有个暗示,就是“欲”和“钱”都是名词,也就是说这个动物不是“家畜”也不是“农作物”。 在古代,能够用来交易的货物,只有牲畜和粮食,因而用于交易的“钱”,最开始就是指牛、羊、猪等家畜,后来才是铜钱。既然能交易,就说明这些动物属于私人所有,显然不是“农作物”。
“天”字还有“上”的意思,上面的东西能够看见,而底下的东西只能看到影子,因而上面也可以比喻为“前方”,而下方就可以比喻为“后路”,这句话的意思是,眼前全是金钱,却没有路(钱)通往天堂。 这句诗是一个暗语,暗示我们要从十二种动物中选取一种作为答案。
在古书中找答案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 古人把子时分八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称为“一候”,每五个候组成一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又各划分为十五候,每一候对应一个物种。
先秦时期的《尚书》里就有提到“立秋之日鸿雁来”,宋朝程大昌所著的《演繁露》中也引用了这句古诗,并且还补充了后半句“白露之日玄鸟归”。到了明朝朱熹编撰的《群书治要》中,这一句变成了“春分之日雷乃发声,谷雨之日萍始生”,并且提到了“春分”和“谷雨”这两个节气。
我们来看这句诗,它是说,某一种鸟类在某个节气的某个阶段会出现,然后下一个阶段又会消失。那么现在的问题来了,这种鸟是什么?它出现在哪个节气之间? 如果结合“欲钱看天庭”来分析的话,说明这只鸟出现的时间是在“夏至”之前,而且跟“冬至”也有关系。 “冬至”是个很重要的节气,一年当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之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古人发现有些植物和动物的习性受到“冬至”的影响很大。比如蚂蚁、蜜蜂等在“冬至”开始筑巢,乌龟在“冬至”吃大量食物。
古人根据这些现象,制定了“冬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冬至”。 《淮南子·天文训》:“冬至日,禽兽雄雌异处,而草木花实。”高诱注曰:“冬至,阴气微极,阳气萌动。” 也就是说,从“冬至”这一天开始,阴阳开始相互转化,并且这种变化越来越大。
我找到了一首明代人写的有关冬至的诗,里面提到了“海鸥”这个意象,并且海鸥的出现和“春分”、“清明”相关联。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首诗说的是海鸥。而“春分”和“清明”之间的节气,就是“惊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