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字属于五行属什么行?
这个“岱”字的五行属性,在《康熙字典》中是有解释的。 《康熙字典·岱》:“岱,古文山字。……凡山之属皆从岱。又姓。舜臣有皋陶氏,封姓岱岳。又叶谭锐切,音戴。‘人言伊吕兴周朝’,下平声。” 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岱”字的五行属性是土;二是古人把“岱”“戴”二字相通。后世以“戴”代“岱”。如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黄飞虎被封为“天雄星,总兵官,披头侯,西京武成王”,其配称“金顶美丽夫人”;而他的哥哥黄伯昌(黄飞彪)被封为“天贵星,总兵官,西征讨将,镇守南山”,其妻称为“玉石如意娘娘”。这实际上就是把“戴(dai4)”字误用了。
我查了一下,现今很多软件和网站提供的周易起名都误用这个“戴”字。原因是这些软件或网站没有查询古今文字演变的过程。比如百度输入“姓名测试打分”后,按提示进入一个名为“360名字测评网”的网页,这里就错用了“戴”字——评分结果“总评分数”标注的是“87分”,而100分制里,“5格三才配置”只有2个80+,却有一项60+,即五格分析里的“数理”一项“69”分。我们知道姓名学评价的“5格三才配置”都是100分的吗?不是!因为5格三才配置只考虑了字形、字义和读音,而没有考虑五行!而“数理”则不然,它是同时考虑了字形(繁体字)、字义和读音,还考虑了五行。所以,这个“360名字测评网”把“数理”当作“5格三才配置”的评分标准是不正确的。如果该网能查询古今文字演变的轨迹,就会发现自己错了。 “戴”的繁体字“戴”,上面是个“弋”字,下面是个“寸”字,而此字的本意是指手拿着用绳子系着的兵器(“弋”本意为“用梭子穿引着头发丝作线),所以字形的本义就是“戴着头盔手持武器”。这与“岱”“顶戴花翎”的本义一致。“岱”“戴”互通是很可能的。 那么,为何又说“岱”字的五行属性是土呢?因为“土”可以生“木”(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雨露,而阳光雨露由太阳所主管,太阳在天干中代表“甲”和“丙”),而“岱”字的金文和小篆形体的偏旁部首“彳”“止”,也就是今天的“辶”,“辵”,是“土”的字形符号;同时又因为“土”克水(大地能承载水流,使洪水不至于泛滥),而“戴”字的古文“彳”“辵”旁作“氵”,是水的字形符号,这说明“岱”与“戴”的五行属性同为土。
我还想说的是,现在有的周易起名或算命网站用的八字算命公式,实际上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基础上的。这个基础即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对应的关系。 我们知道一天有24小时,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两个小时。每一个小时又有天干地支各一个。这样,一天就有24个干支。一年就有730个干支。 而古代人根据长期观察发现,一些自然现象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比如: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白露月升寒,立春雨水节等。他们把这些时间规律记载下来,编作歌谣,方便记忆。
这就是著名的《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秋处暑天气凉,白露秋分夜渐长。 寒露霜降草木黄,立冬小雪大雪降。 冬至小寒岁暮间,立春雨水落中央。 惊蛰春分万物荣,清明节雨纷纷。 谷雨立夏阳气盛,小满芒种虫鸟鸣。 夏至小暑雨连绵,大暑立秋热难当。 处暑白露渐清凉,秋分寒露菊盛开。 霜降立冬叶飘零,小雪大雪封山川。 冬至小寒数九消寒,立春雨水柳梢青。 惊蛰春分雷声隆,清明谷雨万物生。 谷雨立夏布种子,小满芒种忙插秧。 夏至小暑大暑至,立秋处暑日头低。 白露秋分夜渐长,寒露霜降秋草黄。 立冬小雪大雪来,冬至小寒天最冷。
人们认为,每年节气时间固定不变。但是,我没有查到关于“大寒立春雨水”之后时间变化的文献资料。也就是说,我在古人的记载中,没有发现有“立春雨水节后,时序进入农历正月”的痕迹。然而,现实生活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来临,而“立春”还在腊月末。这种矛盾如何解决? 我觉得只能把公历“立春”之后的一段时期划给农历正月,让农历正月的天数超过一个月,从而让二月成为“雨水”的月份。这样,整个一年的时间划分和日历的编排就可以自圆其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