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所属根据什么?
五行,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 它们是有形、有质的,是可以被直接感知到的。所以,五行又被称为“象”。这是五行的第一个特点。 五行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形成的基础。所以,五行又被称为“数”或“气”,《尚书•洪范》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五行之谓气”即指此意。这是五行的第二个特点。
古人用五行来类比世界万物,以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解释事物的生生灭灭、不断变化的过程。比如把人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归类到五行之中,并冠之以五行属性,以此说明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像是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元素周期表一样,是古代先民用来认识世界的工具。 第三个特点,五行是一个符号系统或者说是符号代码。它是中国人发明的一种特殊符号,是用来表示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达为:(子母相乘的积)—(子母相除的商)=51. 其中,(子母相乘的积)——指的是五行的数量,用现在的语言来说是指数。它是一个正整数,最大的是九,最小的是一。如八字中有三个五行,其数量就等于九,而只有一个五行其数量则是十。(子母相除的商)代表的是十进制小数,如两个五行的话就是四十九,三行就三十七。这个数值无法确定大小,只与数字的个数有关。而五行最后一个数值五正好等于五行的个数。所以上述公式的结果必定是一个小于一的数,即0.49……,只要循环下去,永远不可能得1。这就是古人利用五行推演万事万物的道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