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卧室的地方叫什么?
古代房子的结构跟现在完全不一样,室内没有明确的分区,所谓的“房间”概念也不清晰。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孔子的话:“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艺也。”“礼”是儒家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它明确指出了六种礼仪: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
其实这已经涉及房屋的格局问题了——房屋作为生活的载体,居住其中自然会产生各种关联;同样,房屋的结构如果不同,也会对日常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 所以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房屋布局的重要性,并由此产生了相关的礼仪制度。 比如《周礼》中就有“匠人营国”的说法,意思是建造都城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当然,这里说的都是王都,与一般民众的房子无关。但《周礼》这一说法却表明古人的生活是非常讲究礼法的,这些礼法不仅涉及社会等级的划分(因为王都的规模与位置是有严格规定的,非天子不能超越),还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房子这类重要的民生设施,自然是要在礼仪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建设的。
关于“匠人营国”的相关内容,可以读一读《周礼·冬官·匠人》和《吕氏春秋·园池》,这里不再赘述。 因为房屋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古人非常注意根据人的需求来营造适合人居的环境。《礼记·檀弓下》中也有一篇专门论述房室的文章,名为《曲礼》,文中指出: “凡寝皆有窗,弗明则息焉。” 这个“寝”就是睡觉之处,也就是卧室。《曲礼》这篇短文除了提到床要有窗户之外,还有 “床唯错之足,左右各两人持之。”“居丧不眠,肉袒,有席,不枕,特褥处其中。” 上面这些话大概意思是:人睡觉的地方一定要明亮、温暖,而且要有适当的通风设备,否则容易患疾病。在守丧的时候不能睡在床上,而是坐在特殊的垫子上。
另外,还有一篇介绍居室礼仪的文章收录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原本记载于《汉书》,作者是西汉文学家褚少孙。这篇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汉文帝时儒生士子们居住的屋子应该有的摆设,以及屋内的陈设如何体现主人身份的尊卑。
从上述文献来看,古人是很重视居室之道的,并且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