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时进入工业化?
1952年,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造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可以称之为“工业化”。不过这种改造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与苏联的工业化有很大区别,我国是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目标的工业化,所以又称为“重工业先行”或者“先重工后农”。这是一种超越发展阶段的经济计划模式,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见高晓岚《“重工业化”道路初探》)
1976年底,中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进程,农业生产力获得巨大解放,在短期内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成倍增长。但是,工业体系却出现了混乱和滞后,市场机制没有发挥好资源配置的作用,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甚至大面积亏损。在这种局面下,1984年中国开始了乡镇企业发展,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生产力要素向乡村流动,形成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格局。
应该说,这种工业化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它利用了农村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劳动力资源,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了就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用占世界7%的可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奇迹;用占世界7%的淡水,浇灌了占世界15%的农田,创造了世界水利灌溉奇迹;用占世界7%的矿产资源,建成了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工厂,创造了世界工业发展奇迹。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的农村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持续有效执行。(见中共成都市委党校课题组《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