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属于五行的什么?
礼,是天地之序,阴阳之度,五行之理。 《礼记•乐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注:今本《乐记》有“万物莫不尊亲”一句,为孔子言);《春秋繁露·卷二十一·深察名号第四十二》云:“故曰‘礼者,阴阳之数者也’,所以敬日月、故形位不可犯也。”这里提到的都是礼的本体意义,即礼之本原。 “序”有二义:一为秩序,二为典礼。礼仪即由这两个含义构成的——它是人们生活中的规矩和程序,也是特定时间、地点才发生的仪式活动。这种仪式活动具有“教化”的意义,正如《周礼·大司乐》所云,乐师要“教士以乐”“教民兴习射祀”,而《礼记·檀弓上》也说:“礼,时立,坐如尸,礼之器,玉爵朱绂,礼之用,和为贵。”可见,礼既是行为规范,又是仪式活动;它规定着人们在何时以何种方式遵守哪些规则,以及哪些规则可以不遵守。
从起源而论,礼来自于祖先崇拜及祭祀。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他们死后被尊称为“祖”,于是他们的画像就被供在庙堂之上,其地位就像活人一样受到尊崇。这种祖先崇拜是礼产生的源起之一。 其次,礼来源于社会等级分异的结果。古史传说,人类早期是没有姓与名的,只有父系氏族内部才有姓氏。同一个姓的人共同祖源,同一个氏的人阶级地位相同(因为“姓”表示血统远近,“氏”表示居住的地界)。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同一姓同一氏的人们逐渐分化了职业,并且因为贡献不同获得了不同的社会地位。于是,人们不仅有了姓与名,而且知道了自己的姓什么氏什么之后,身份如何,也就自觉地按照阶级地位来行动了。这种自觉性就是礼形成的客观基础。
总之,礼是在祖先崇拜基础上,在社会等级区分中自然形成的规范体系。它包括了一切社会行为,具有无限广泛的含义。但就其本质而言,它是基于人道主义的自律体系——它是人们自我约束的尺度。 我们可以说,礼是人伦秩序,是社会道德和文明程度的标志。没有礼,社会将混乱不堪。古人把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紧密相连,治国即是行礼,平天下必须以修身为本。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孟轲所说的“治国平天下只在‘仁’字’”(注:语出《孟子·尽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