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中国陶瓷?
在中国,陶瓷业是一个没落的行业。 作为一个古老的传统产业,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产能过剩、市场需求萎缩…… 在广东一些地区,原来一个镇上就有上百座瓷厂,现在大多已关闭或转行。 作为全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佛山有60%的瓷砖生产线被迫停产或转产,员工大量失业;作为国内重要的生活餐具、器皿瓷的生产基地,江苏宜兴也有不少工厂倒闭或转产……
在外国,同样面临着市场的考验:日本是中国的陶瓷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之一,但近年来随着日本家居用品企业将产业链向海外转移,对来自中国的陶瓷制品检验力度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退运或拒收的情况;而在东南亚市场,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当地企业对进口陶瓷制品的依赖程度较高,加上本身消费能力不足,也导致了我国陶瓷出口的困难。
其实,中国陶瓷工业的发展路径一直依赖于房地产、基建等行业,如今它们纷纷“踩急刹车”,陶瓷业自然无处可逃。 业界人士指出,虽然当前国内外市场均不乐观,但并非无突破点。例如,健康卫生观念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让家用陶瓷品和户外装饰砖等有着一定的市场空间;另外,通过技术改造、优化供给结构,提高附加值,高档瓷砖、特种瓷、功能瓷等也有望开拓出新的市场。
不过,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行业内不少企业的积极性仍没能调动起来。 另外,除了靠技术和产品创新来谋求发展外,政府层面是否也应该有所作为呢?业内人士建议,对于已经陷入亏损状态的陶瓷企业,有关部门应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同时,应加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