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里有哪五行?

须烁明须烁明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一开始以为题主想问的是“树林里有哪些动物”,但看来并非如此。 我所知道的“五行”概念最早出于《孙子兵法》,“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攻而必取者,计也;守而必固者,备也……”,这里的“金”、“木”、“水”、“火”、“土”其实就是五个不同的军事策略,用现代的词汇就是“进攻”、“防御”、“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

后来这个理论被借用到了其他领域,所以才有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当然这里并不是把五行当作物质,而是把它们当作五种策略)。比如《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金水相生”就是指金生水、水路财运亨通,“水火相克”就是说水克火、生意容易亏损。

不过这些说法都是建立在“五行”为物质基础上的,跟“阴阳”一样,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朴素看法,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这种观点其实也很影响我们的思考,就像西方人相信上帝创造世界以及人类一样,我们也相信世界是由“金木水土火”构成的。 如果我们突破这种朴素直观的思维定式,“五行”其实可以表示任何东西(就像微积分的无穷小一样),它们的含义取决于所使用的语境。在这种情况下,“五行相生相克”就毫无意义了。这就是个语言游戏而已。 但这种情况也是存在危机的,因为一旦如此使用,“五行”的概念将完全模糊不清,其作为科学表述的能力也就很弱了。

衡舒颖衡舒颖优质答主

1、“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 2、“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庄子·天下篇》) “道者,万物之所利;圣人者,道之管也” (《春秋繁露·王道通》) 3、“地之道,高下相形”“上下相称”“阴阳相和,日夜相代” 4、“水者何?元精之气,其本在下,流行于天地之间,清澄湛浊,随形化物。” (《玄珠秘语•河图真数》) 5、“火者何?神明之光,炎上而炽,无间冬夏。”(同上) 6、土为中央正色,主信。居中而治,不偏不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