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虎生什么生肖?
虎是百兽之王,也是十二生肖之一。现在小编与大家分享一个关于生肖虎的冷知识——历史上出现过的各个朝代的“虎”年到底都在什么时候呢! 虎年就是农历甲寅年、丙寅年、戊寅年的总称。也就是说农历每隔六年就会有一年是属虎的。比如2010年到2016年间,就有四个虎年:2010年、2014年、2015年以及2016年。而农历2017年和2018年是蛇年,在2019年之前并没有虎年。
接下来大家看看历代的虎年都是什么时候吧! 先秦时期的虎年。根据史记记载,夏朝第四帝少康即位的时候,“燕京之野有巨兽若虎,尾长七尺,谓之尾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之际,“召公卜得吉,乃用辛卯日甲子时候,为王相行,二君既接,乃告太庙,而祈天永命于五祀之神”。
这里提到的“辛卯日甲子时候”就是辛亥、甲子这两个时间,正好就是今天的凌晨一点至三点之间。可见至少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能够精准地判断一天的时间了。
西汉时期的虎年。《汉书》记载,汉武帝在位期间曾经五次到甘泉宫居住,而在他每次前往甘泉宫的时候都要带着一只老虎。比如他在建元三年(前138)第一次去甘泉宫就“令边塞匈奴所献名马,虎豹犀象及奇珍异物,转相告语”。又比如在元狩二年(前121),汉朝将军李陵出征匈奴单于是为了讨好武帝,特意将俘虏的匈奴的“守署大监”作为礼物进贡给汉武帝,并且“以一虎通导使者”。
到了东汉时期,每年正月上都城洛阳都要举行祭祀白虎的活动。按照东汉崔寔所著《四民月令》的记载,每逢正月,官府就要“祀白虎于京师”,而百姓则要“祀先啬、司啬、农神、川泽、山林”等神祗。
魏晋南北朝的虎年。西晋时洛阳一带流行一种叫做“五斗米道”的道教,教徒们平时要诵《太平经》,还要祭拜五帝。其中上清境高真中就有三位姓张的神仙,因为“三位张公”经常下凡为人间赐福,因此受到信众的敬仰。据《后汉书·五行志》和《太平广记》卷一二八引三国吴国徐整著《三五历纪》记载,黄帝时代,“张氏五龙,是为宪章”,也就是张姓是由五位姓张的神人演化而来,因此张姓人在祭祀祖先的时候还要供奉这五位神人。
除了道教之外,佛教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并在民间盛行起来。按照《法苑珠林》卷三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梦见自己与诸神一起向释迦摩尼佛致敬。第二天早晨,唐太宗对群臣说出了自己的梦,并询问这些神祗的名字。大臣魏征回答说,“臣按阳景图,梦白象者,佛也。”由此可见唐代已经有人将释迦牟尼称为“佛”了。
唐宋的虎年。唐朝是一个开放而又自信的王朝,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文化上都站在世界的巅峰。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对中国文化十分推崇。因此在唐朝,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动物崇拜相当重视。
不仅道教中的各种神灵会受到祭拜,就连佛祖释迦牟尼也要受到尊崇。每年的腊月二十九是唐朝的“送神日”,家家户户都要虔诚祭祀天地、祖宗以及各路神仙。而正月初二则是“迎财神”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不仅要焚香祷告,祈求财神赐福,还必须摆上供品奉上一杯醇酒给财神享用。
宋朝时期道教更加兴盛,宋代的虎年,人们不仅要拜祭土地神、门神、厨神等民间俗神,还要祭祀祖师爷张道陵以及“三元”“四象”“五星”等神祇。
元代的虎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开始了统一的中国历史。虽然在中原地区已经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但蒙古人入主之后却打破了地域的差距,使得西北地区开始逐渐融入中原的经济与文化体系之中。
不过,虽然蒙古人与中原的汉族人混居相处,但在宗教方面却保持传统。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已经在西北地区广泛传播,而道教与佛教也同样受到信众的推崇。因此可以说,元朝的虎年,可以说是多种宗教并存,并且共同发展和传承的时代。
明代的虎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继承了元朝的多民族融合政策。为了安抚蒙古部族,他将蒙古人分为五十个左右的家庭,分别授予爵位,并给予特殊优待。不仅如此,他还让这些蒙古人沿袭了成吉思汗时代的信仰,允许他们供奉祖先。
虽然朱元璋对汉族以外的各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但是他对待道教却很严苛。为了维护儒教的权威,他多次打击道士,严禁私自动用“符箓”等法术,还把一些道士发配充军。
清代的虎年。清朝初年延续了明朝的羁縻制度,一方面给予边疆各少数民族以优惠待遇,另一方面又严格限制他们的权力。在这种体制下,无论是汉族还是满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都得到很好的保留,而且相互之间也形成了微妙的关系。
特别是满清入关以后,由于采取了“留发不留头”的政策,导致许多汉人不得不私下秘密地进行原有的宗教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道教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很多道家经典都被重新整理校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