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有什么旅游景点?
我比较熟悉古镇,江都的景点比较少,最出名的是两个镇:邵伯古镇和历史悠久的江都文物古迹有古邗沟的故道、古城垣遗址和汉墓群等;隋炀帝下诏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并利用旧河道修筑了南北大堤,境内河网密布,水港交叉,湖泊众多,具有“一沟水色绿如蓝”的特色。
现主要旅游景点和古建筑有: 广陵区江都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文物古迹如下表: 1.仙女庙(古运河遗址) 位于扬州市区东北28公里处的江都樊川镇北端,南临长江,东枕淮河入江水道,西邻京杭大运河北段最后一道河闸——仙女闸,是江都、六合、洪泽三县区结合部的重要集镇之一。 “仙女庙”为明代所建,因传说唐代诗人杜牧曾到此寻觅他心目中的“江南第一仙妹”而得名。清道光年间,由于镇内人口增长较快,逐渐形成两街五巷七弄的格局。现仍保存着老街、河街和古运河道,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其中,有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古渡码头和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的古渡石柱,有建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的广济桥,有建于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的五里长街接官亭,还有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的关帝庙和建于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的南岳行祠。这些历史遗存,不仅给仙女庙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使这座古老的集镇增添了迷人的风采。
仙女庙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广济桥、接官亭、关帝庙和南岳行祠等,它们或建于古代,或兴于近代。 ①接官亭 为三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13米多,进深8.9米多,高约11米,建筑面积114平方米左右。底层为砖砌券门,上设二层卷棚顶,两侧设有木扶栏,顶层为正脊、戗脊和博风版,顶部中央置圆形亭盖,四面出翘。整个建筑设计精巧,古朴典雅。
接官亭系由邑人黄秉中捐资兴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落成。当时,它既作为过往官员在此候渡之所,又是往来商旅休憩之地。 ②广济桥 有东西两座,横跨于老通扬运河之上,系清同治初年(1862~1874)邑人张鹏程、朱兆瑞等人募款建成。这两座石桥均为四柱七楼花岗岩梁式桥梁,东西相对而设,中辟通道,东西各辟三孔,每孔净跨6.7米,总净跨21.7米。桥面用六块石板纵铺,中间两块宽约1.8米,两边四条各有两条宽约0.9米的条石镶边。桥墩以花岗岩石板纵向叠垒而成,并施以榫卯衔接,构造坚固耐久。桥上设有六幢石雕阁楼的望柱、护栏,造型美观大方,雕刻精细。东侧的一座广济桥,东、南两面建有翼墙和桥台,西侧的一桥则无其设置。桥的两端有引桥与路面相通。该桥历经百余年,至今仍基本完好。
③南岳行祠 位于仙女庙南首,东傍淮扬公路,南倚淮河入江水道,西临运河,北距接官亭约百余米。 南岳行祠系祭祀中国三大南岳之一的衡山之神——南岳大帝而建。南岳大帝姓魏名衡山,传为尧的后代。据《三教搜神大全》载:舜继位后封其九弟魏名衡山者为南岳。南岳大帝又称“南岳魏府元君”“南岳司天大府元圣帝君”。
在仙女庙一带,有关南岳大帝的传说很多,如说当年隋炀帝三次巡游至此,均受到南岳大帝的礼遇等等。因此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保护神灵,于是修建祠宇。
南岳行祠坐北朝南,原有大殿三楹,两侧厢房各五楹,今仅存山门上“南岳行祠”竖额以及大殿前抱鼓石二对,其余皆不复存在。 ④关帝庙 位于仙女庙的西北角,背依淮河入江水道,面临接官路,东距广济桥50多米。 仙女庙的关帝庙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后经多次重修,至今仍保持当年规模。该庙有房屋数十间,呈坐北朝南布局,前有照壁,后有殿房。大殿为硬山顶,前后三进,进深7米多,通面阔30余米。中进大殿正中塑有关羽像,两旁分立周仓、关平,并各塑有坐骑。大殿前东西两侧各有一耳房,内有塑像。东耳房内原供奉着关公之子关兴,西耳房奉祀赵玄。此二人在民间均受尊崇,被视为“守家神”。大殿两侧各有一座碑亭,内置石碑数通。如今虽经百年沧桑,但除中进大殿外,其余建筑大多仍保持当年风貌。 ⑤五垛桥 五垛桥位于仙女庙东南方不远处,地处淮河入江水道口门,紧靠淮扬公路,故名公路五垛桥。 五垛桥共有五洞,拱券采用弧形薄壳结构,跨度较大,是当时国内少有的拱圈较大的钢筋混凝土T形拱桥。全桥总长32.8米,其中桥洞净长26.8米,宽8.3米。
五垛桥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动工兴建,1978年建成通车。1981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是我知道的仙女庙的一些地方,欢迎补充! 2,邵伯古镇 在扬州东部的仪征市境内,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镇----邵伯古镇。 从扬州出发向东驱车一个多小时车程就能来到这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 邵伯之名缘何而来呢?原来早在春秋时这里就设有召伯之国,即召伯的封地。战国时为楚召乡,秦代属东海郡之昭阳镇。汉代始设邵伯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以当地人一直称自己的家乡叫古镇而不叫名城是因为它的名字是由一个叫召伯的人物而来的。
邵伯古镇现在仍然保留着原有的样子,街道依旧保持着原来的模样,古镇上的居民也大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