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木属阴还是属阳?
五行属性,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时间的观察与实践中对自然界客观现象的认识和总结。 那么五行到底是什么呢? “五行”最早出自于《左传》。说上古时代的帝王少昊曾经有五个儿子,这五大公子分别是:帝颛顼、帝喾、尧、舜和大禹。他们分别建立了“金”(夏)、“水”(商)、“火”(周)、“土”(秦)和“木”(汉)5个王朝或朝代。这五朝交替之时,天上五星也随着发生了变化: 太白星由东向西运行,对应了颛顼的儿子帝喾的朝代;而辰星则是自西向东行进,代表了尧和舜的时代;镇星则是在夏朝的时候,一直在天上打转;而岁星则在商代一直往西走....如此这般推论下来,人们就认为木星每公转一圈就是12年,太阳系里其他行星也都按照一个固定的规律围绕着太阳运转着,这便是后世所熟知的“五行”概念的由来。
所以在这里我就可以直接给出答案了:“五行”中的“行”是“运行轨迹”的意思,而绝非现在所谓“阴阳”学说中所说的“行为”“品行”等内涵。因此这里所谓的“五行”其实代表的就是宇宙中天体运行的五种基本规律——木代表的是木星的运动周期,火代表火星的运行特点等等。 而到了汉代时期,“五行”理论被儒生们用于解释世界万物的起源,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五德终始说。这个我们后面再详细讲。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木主仁,火主礼, 金主义,水主智, 土主信”? 其实很好解释,因为木星的公转一周为十二年,而人从出生到成年大约也是十二年的时间,古人又认为十二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数字,比如一年有十二月、一天有十二时辰、一星期七天等等。再加上中国人历来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将天体的运动变化与人世间的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了我们现在所了解的以五行为基础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也就是把甲子作为一年的开始,乙丑为第二天的开头这样循环往复地下去。此外还有更为复杂的六十甲子纳音口诀用来描述不同年份出生的人们各自对应的五行特性以及命运走向…… 所以归根结底一句话:古人之所以会提出五行学说并赋予其如此复杂的含义,无非是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一种主观解读罢了!